企业家专访

当前位置: 首页>企业家专访

林典誉:把丝绸的根扎中国,把情怀送到远方

时间:2016-04-28 来源: 《杭商》杂志

 

 

江南风物,细细数来,丝绸应该是最风雅之一。薄如蝉翼,轻若云雾的丝绸,承载起的是中国五千年的厚重。

丝绸的华丽与柔美不仅沿着古丝绸之路,将神秘灿烂的东方文明传向西方,更用它的灵魂创造出了风袭世界的时尚与妖娆,将中国与世界重新联结。

丝绸的根在中国,达利集团则将丝绸文化送到了世界的舞台上。

达利国际集团由林典誉的父亲林富华先生一手创办,成立于1978年,至今已走过38年历程。1992年,公司在香港证交所上市,拥有员工12000多人,总部设于香港,在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中国、台湾均设有分子公司,其在中国的生产基地占地超过60万平方米。

在父亲的影响下,10年前,林典誉进入达利集团工作。凡是接触过林典誉的人一致评价到,很难从他的身上看到“富二代”的影子,更多感受到的是“创二代”的精神。

林典誉进入达利集团时,公司是一家已经具有国际化水平的丝绸企业,如何寻找突破是林典誉所面对的挑战。在他看来,丝绸产业的爆发关键在于科技与技术上的改革,在于产品与营销上的创新。他在丝绸与世界间架起一道桥梁,为传统丝绸注入“创新、创意、创造”的灵魂。

                  

    混血基因一直就在那里:   一半一半,中西合并。

林典誉正坐在的办公室里处理文件。

这张在采访前被描绘得英俊帅气的脸,终于得到了细致的刻画。刚走过而立之年,但他还是比想象中显得年轻,举手投足间散发着阳光魅力。

平和谦耐是他给人的第一印象。觉得自己的普通话不够好,说到关键处,他习惯反复强调一下。

“每一个(丝绸)产品都是有它的内涵在,有内涵了才有灵魂。”“它(丝绸)代表了中国去交换世界各地的文化,建立友谊,在这个过程里面我看到它的内在。”对于第一次和丝绸“触电”的感受,他这样说。

采访中“一半一半”这个词林典誉用了好多次。比如说到办公室的布置有很多中国元素,比如谈及父母的教育理念是否很传统。

出生、成长在香港,一个文化交融与冲突同样强烈的地方。尔后在美国学习,注重效率第一的环境里,他习得了最先进的商业理念。毕业回到内地,更多时候他的工作是融合,用丝绸把不同的理念“拉”到一起。

在夹杂着多元文化的土壤里成长起来,对于达利和林典誉来说,混血的基因一直都在那里。

在儿时的记忆里,父亲林富华先生并没有刻意培养他一定要成为企业接班人,而是给了他很多的自由空间学习、发展。18岁以前,林典誉并不了解丝绸,也不知道父亲的事业意味着什么。

那年暑假,林典誉第一次探索达利的丝绸之路。几天时间,他参观了达利集团在浙江的多个生产基地,深入到父亲的丝绸产业里,他说,“丝绸这件东西,你看到了就会好喜欢。”

当时的一个饭局让他印象深刻。在胡雪岩故居,与几个长辈聊天时,有位长辈提醒他:“丝绸代表着中国文化,虽然你是香港人,但爱国的心都是一样的,你要把丝绸带到全世界。”就是在这样一个场合里,林典誉真正理解了父亲过往的忙碌与奔波,也深刻了解到丝绸究竟是什么。

经过这次国内之行,轻柔的丝绸,在他心里打下了厚重的烙印。

此行之后,林典誉前往美国波士顿大学完成了学业,修习的是波士顿大学最难的工商管理金融与市场推广专业。有多难呢?一个学期结束即要求写份完整的产品营销策划,包括生产管理、财务管理、信息化管理、市场推广等等。“67个人组成团队,每天都要开会,整个过程中就像运营一个真正的公司,虽然那几年比较辛苦,但收获也很多。”如何运营一个公司、一个产品,他在当时就有了不少实践。

2006年大学毕业,他用两个月的时间去放空,去做出选择。“当时有两条路,一是出去闯一闯,二就是回集团。”几乎没有太多纠结,他选择了马上回来。“父亲希望孩子接班,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更重要的动因是,多年来与丝绸有着情感联结,潜移默化的熏陶下他觉得,丝绸应该是自己的事业!

             

             

    在传统与创新中搭一座桥:先是融合,然后新生。

做服装生意是个复杂的过程。从选料、打样到成衣制作,中间经过的工序就有数十道。同时还要面对顾客,满足种种需求,完成多方联络。这一切对林典誉来说都是全新的。

需要接上地气,所以他的第一个岗位很基层——在集团位于深圳的一家服装厂,做跟单。

刚上班时,正是暑气最浓的8月。每天从香港到深圳,在罗湖过关,他还要转1个小时的车。待遇和普通员工一样,并没有因为身份的“特殊”而受到特别照顾。

跟单工作最贴近用户需求,也最考验人。“一件衣服,从拿到客户的一个需求,到把客户的需求做出来,然后报价。整个流程要全面跟进。”那段时间,对于服装他算是入了门。“还有,原来我不懂普通话的。工作之后能听懂了,但是讲还不行。”

半年之后,他往“后”退了一步,深入到更前段的工序——印染。当时,集团做出发展重点调整,集中到丝绸面料创新、创意上,并且邀请了十余人的意大利技术专家团队参与技术创新,林典誉负责中方和意方人员的沟通与协调,确保技术创新的执行,随之成为集团印染中心总裁助理。“印染基地在杭州,我就来了这里。”

 “从‘用己之力’到‘用人之力’。”对于公司的这次调整,他觉得这样的表述最准确。“是慢慢转化的过程,从自己做得很不错,到考虑一个团队怎样去做,让能量更好发挥。”

当意大利的浪漫遇到中国的古典美,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林典誉说,先是融合,然后新生,其中免不了阵痛。

意大利的创意表达在全球享有美誉,很多设计到了艺术级别,在面料设计上同样细致入微,常常是不计成本在做。相对来说,那时候的中国服装产业就要传统许多,“所有东西都是一样的,都是平的。”林典誉觉得那样缺乏灵魂,他试图在商业价值和工艺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点。

在中国与意大利工作人员之间沟通传达,他要联结的东西有两样,一是语言,二是思维。“要建立统一的‘语言’”,简单来讲就是用同样的思维方法去处理事情,林典誉因此提出了科学化的改革。用数据说话,统一做事思路,最终达成共识。

在这个过程中大家有了互动。“为什么意大利人这样做,为什么中国人那样做,最后的结果是什么样,最后的成本又是什么样,把各自的思路衔接起来。”

在管理创新上,林典誉依据在海外学习经验及多年的实践管理,在达利集团引入了许多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工具,致力于企业的科学化、数字化、信息化管理,例如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及融入西方的六西格玛、SCOR供应链模形、IEUMS生产数据在线监测系统等等,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改善了员工的工作环境、提高了员工的工作效率。

通过智慧化设备的升级改造,管理力量被解放出来了。在达利的车间里,每一台机器的运行情况每6秒就会被采集一次,不断有信息在飞来飞去。“通过数据自动化采集,我们可以很快知道产品以前是怎么样做出来的,成本是多少,用了多少水电气等等。”

在产品创新上,除了开发引领时尚的产品外,林典誉始终保持与相关院校及研究机构的良好沟通、共同研究开发新的技术,成立专业的产学研学院,为丝绸产品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并且建立了创新激励机制,以创新为高速发展的新动力,巩固达利集团内部的创意文化。

在发展企业自身的同时,他同样重视企业的社会责任,在环保节能项目上投入大量资金,建立了大型的污水处理厂,并达成污水处理后回用,减排50%的污水。为了进一步解决污水处理厂耗电的问题,林典誉提出并落实完成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并入国家电网,实现真正的再生用水及再生能源的生态制造。

仅是污水处理和太阳能发电系统,达利就投入了4000万,“不仅仅是在丝绸制造上,在环保领域,我们也希望成为典范。”除了污水处理和太阳能发电系统,达利已建成亚洲最大的太阳能集热系统,并评为“中国环境保护示范单位”和“绿色模范企业”。

“通过一步步的衔接,经历了67年的时间,从开始大家都在讲经验,到现在大家都在讲创新创意了。”这个思维的改变是林典誉最开心的事。

 

 

是时候告诉世界了:最好的丝绸在中国,最创意的丝绸在达利。

2015年,达利的产值达到27亿港币,出口业务占90%以上。旗下品牌Theme及城市丽人(Cslr)的服装零售贸易遍布大中华地区及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等,在中国已拥有300家以上的零售店。

扎根在中国的达利集团为何能闪耀在世界的舞台,向全球推广中国的丝绸文化?他说:“靠的是创意驱动!”

美国纽约、意大利科莫、威尼斯、英国,在这些全球时尚的聚集地,达利与设计室密切合作。“我们把各国的潮流元素收集起来带回杭州,进行更深层次的转化。”

林典誉告诉记者,“每一季我们都会带着这些创新的产品,跟客户去交流,一起去互动。”多年来,达利与全球各类时尚类別的領軍代表——快时尚品、精品大众、设计师品牌等成紧密合作关系,不单单提供生产,更强调创意创新的沟通。“因此我们了解世界时尚的走向,知道时尚未来要怎么再创新。”

达利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为丝绸赋予新的生命力,既保持了丝绸古典韵味,又迎合现代的需求。早在1988年,达利就率先发明了可机洗丝和洗水丝,引领中国丝绸整个产业链的品牌提升和发展,推动中国传统丝绸产业迈向现代化、时尚化、国际化。“我们在丝绸手感和组织结构上也做了提升,根据当季的需要加入特殊材料,达到挡风、防水、保暖的功能。当然在印花花型上我们也花了很大功夫。”

融合了世界各地最新潮流、最新技术的丝绸制品,通过达利的匠心演绎送达全球。达利集团以国际市场带动全球产业链,成为世界一级连锁零售商和国际顶尖服饰品牌的专业供应商之列。其自有品牌August Silk已成为中国在全球销量最大的丝绸女装品牌,丝绸面料与纱线品牌“达利发”成为中国名牌。

今天的达利,成就远不止这些。三十年来,达利集团一直致力于高品质丝绸制品的专业研发、生产和销售,已成为集纺纱、织造、印染、后整理和成衣设计及制造于一体的现代化“高新技术企业”、全球“高档丝绸”的代表品牌。2014 APEC会议,达利成为领导人服装面料指定供应商。

达利集团在中国旗下拥有真丝绸织造基地、真丝绸新产品开发基地——地处中国浙江新昌的达利丝绸(浙江)有限公司,现年产梭织丝绸面料1000万米/年,针织丝绸面料1000/年,丝绸领带500万条/年,丝绸家纺100万套/年,还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评为“中国丝绸企业竞争力十强企业”。

更值得一提的是,达利集团还拥有真丝绸印染基地、纺织面料——丝绸产品流行趋势研究中心——地处“丝绸之府”中国杭州的达利(中国)有限公司,也被媒体称为“中国最美的厂区”;现年产印花面料2000万米/年,染色面料1000万米/年,梭织服装1500万件/年,针织服装1000万件/年。公司生产出口的丝绸服装已持续多年居全国第一;拥有取得国际标准机构和国家实验室认证资格的纺织品测试中心。

“世界丝绸看中国,中国丝绸看杭州,杭州丝绸看达利”,这份赞誉,让达利走得更加坚定了。

  

 

    来说说情怀吧:  开始是一门生意,现在已经放不下了。

摆在林典誉办公桌正上方的,是吴冠中充满诗意的水墨作品,印制在丝绸长卷上,画面显得更加灵动。此前,达利与吴冠中博物馆合作,推出了当代艺术系列真丝产品,以丝绸为“媒”,推广中国文化。

“和艺术家交流,能带给我们新的灵感。”不只是画家,在达利类似的跨界合作还有很多。“比如最近我们为杭州设计产品,我们请到一些很懂中国元素的专家、手工艺人,把他们的经验与艺术结合在我们丝绸里面。”

更多的推陈出新,达利集团只为做成一件事:弘扬和传播中国丝绸文化。“父亲开始做(丝绸)的时候不是因为情怀,但是在做的过程中,发现丝绸有很多内涵在里面,中国的文化是非常博大精深的,已经放不下了。”

2009年初,达利与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合作成立了达利女装学院,填补了相关专业院校的空白。“我们根据实际需要设置课程。在学校里,学生能学到做版型、裁剪,也有从构图输入到电脑合成这些非常专业的课。”林典誉说,通过学院的窗口,希望传达给社会这样一个信号:丝绸文化需要传承。

在达利的愿景中写道:“成为世界第一丝绸企业!”这是一份期待,也是达利最大的动力。“离目标还有距离,但在丝绸供应链里,达利已经做到全球最全面的企业之一。”

当很多丝绸企业都放弃了工业的部分,转向三产,达利坚持将工业做大。林典誉认为,工业是整个产业的支柱,达利会继续深化提升,做到中国制造2025的丝绸企业代表。

关于未来,林典誉规划了很多,他正致力于通过达利集团丝绸工业集成制造的优势、智慧化制造工业技术、互联性能耗监测控制的绿色制造理念、个性化定制的高端品质,引领丝绸产业发展。

为更好地“用人之智”,加速跨界合作是其中的重要部分,比如与学院、研发机构更加深入合作,又比如将丝绸融入到旅游当中。“我们还会做类似众创空间的项目,吸引更多的人才来进行丝绸的创意创新。”

 这些,都将在达利丝绸工业4.0计划中体现。“丝绸文化,纺动全球”,以丝绸产业为本、服装产业为主导,达利将通过自身强大的智慧制造、生态文明、研发创意平台,打造完整的产业链,形成第一个以丝绸为主题的“工业4.0”产业集群,成为区域经济风向标。

在达利这片以现代时尚厂房、清洁舒适环境为经,以丝源之古桑、传统之青石板为纬,将旅游与工业嫁接、生产与营销结合的达利丝绸工业园内,达利人正带着独特且历久弥新的经典韵律,将现代丝绸优雅、柔美、精细的特点演绎得完美而不凡。

延袭对生活的热诚,对艺术的感悟,对全球趋势的洞察,达利要把丝绸的根扎中国,把情怀送到远方。

 

记者手记:

林典誉最大的爱好就是运动。“隔一天就去健身,不然的话会老得很快。”但他也有忙得不顾上的时候,“还好,车间里转转,走一圈就一万步。”

达利国际集团执行董事,达利(中国)总经理,这些身份并没有让他变得过于严肃,相反,这位80后的执行董事还很有幽默感。

在员工的眼里他是怎样的呢?得到的答案几乎都是“稳重”“亲切”。

这份沉稳,源于他对事业的专注。在达利的十年,创新改革、跨界研发,作为丝绸文化创新的新生代,丝绸时尚升级的创二代,林典誉托付全部的热忱。

“达己达人 利人利己”是达利的核心价值观。意思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只有用心去帮助别人,自己才能取得成功。作为港商,达利来内地做中国传统丝绸行业的原因也是如此,“这里很多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众志成城,共同推动丝绸产业的发展。”

林典誉深信,丝绸文化即中国文化,丝绸时尚即世界时尚。达利要去联结融合,让中国丝绸重拾世界丝绸之地位,重振中国丝绸之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