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评论

锦绣天下 无问西东

时间:2019-05-24 来源: 杭州东方丝绸文化与品牌研究中心

   作者:鲍志成

   浙江省文化艺术研究院 文化传承研究所所长


三集大型人文电视纪录片《锦绣江南》之《锦程东方》,由浙江电视台国际频道倾力摄制,国际丝绸联盟和杭州东方丝绸文化与品牌研究中心协力支持,在9个国家先后拍摄了180个小时后精心制作而成,一经播出,好评如潮。而作为丝绸之路的研究者和丝绸文化传承的探索者,我不敢从摄制技术、艺术风格等角度妄加评论,而是想以蚕桑文明、丝绸文化、丝绸之路为视点,谈几点粗浅的观后感。

春蚕:生命与文明

“春蚕到死丝方尽”,千丝万缕的丝,无论多长,春蚕孵化是她的起始点。而清明,一个与春天和生命有关的节气,一个缅怀先辈、祭扫亡人的节日,正是耕织江南的农事之始。从这天开始,蚕农们要起早赶一场春雨淅沥中的“蚕花庙会”,开始采桑养蚕。经月之后,蚕历经四眠三蜕,吐丝结茧,“作茧自缚”,直到丝尽而亡,成就了短暂而光华的一生。

1.jpg

蚕,以春天的名义,无需四季的轮回,却吐露出四季的青春亮丽和不老芳华,织造了江南的耕织之乡和富庶繁华。春蚕的一生,是一曲多么奇异而殊胜的生命之歌?!什么四序循环,什么三世轮回,自然和宗教定义的生命历程,在弱小而短暂的春蚕面前,显得那么多余而苍白!

难怪乎如今的小学《生命的历程》课程,都以养春蚕为教案设计,让小学三年级学生通过采桑叶在家喂养蚕宝宝,来观察、记录其孵化、进食、休眠、蜕皮、成熟、吐丝、结茧、化蛹的全过程,以此来初步了解生命的概念和生死的过程。

2.jpg

据说,蚕种易得、桑叶难采,城里不少当爷爷、做外公的,或巡视小区,或搜寻郊野,就为采到一把供孙子孙女喂养春蚕的桑叶!甚至有的家长未雨绸缪,孩子还在上幼儿园,就开始在老家买苗种桑,以备来日采用。有需要就有商机,有消费就有市场,于是乎桑叶鲜叶订制网购电商,应运而生。

也许,让董角孩童理解生命乃至生死,是一个过早、沉重而苛刻的课题。但春蚕的一生,却的确是诠释生命乃至文明的绝佳经典。孱弱而幼小的躯体,吃着草一般的叶子,用尽生命的能量,转化成自然界最珍贵的精华,吐出光丽而坚韧的丝,织造出绚丽华美的丝绸,扮美了人间,成为区隔文明与野蛮的一道靓丽分际线,并形成源自东方、扩及全球的没有边界的华贵王国!

这,不正是春蚕“孺子牛”般的甘于自我牺牲、乐于无私奉献的精神么?!这,不正是在烟雨清明中启幕的《锦程东方》第一集《蚕桑王国》传达的主旨吗?!而我,恰恰是在清明亮丽的春天里,开始从这个五千年来男耕女织的文明国度穿越而过——从“世界丝绸之源”潞村的绢片,到江南腹地的含山“蚕花庙会”,从“丝绸之府”湖州世业桑蚕的“蚕姑”顾水娥、史大妈,到柬埔寨暹粒郊外以桑蚕缫丝为生计的文拉尼、索伊,从浙西山区千岛湖新辟的凯喜雅集团桑园基地、云南德宏景颇族的新兴桑蚕工场,到欧洲两大丝绸中心意大利科莫湖畔作为景观植物的古桑树和法国里昂高端真丝原料供应商,甚或是世界桑蚕真丝产业的后起之秀桑巴舞的故乡巴西……在一帧帧瞬间的镜头切换之间,让人领略到古往今来桑蚕文明的诞生、传播和兴衰变迁,而串联起这个无疆界桑蚕王国的,就是那春蚕吐出的缕缕细丝。    

锦绣:年华与天下

在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人文传统里,曾几何时人们习惯于用最富丽华贵的丝织品“锦绣”,来寄托对富庶生活、成功人生和美好事物的赞美和向往。锦绣前程、锦绣年华、锦绣河山、锦上添花、衣锦还乡、花天锦地、繁花似锦、锦衣玉食、锦心绣口……这些散发着丝绸光泽的成语典故,一直是祖祖辈辈多少中国人心中的人生梦想和社会理想!

作为最生态、最环保的衣料之一,丝绸是中国乃至东方古代服饰的主要材料。因为有了丝绸,中华大地丝衣飘飘,霓裳艳影,流光溢彩。因为有了丝绸,中国古代农村的基本生活就是饭稻耕鱼,种桑养蚕,城乡最普及的手工业就是丝织和刺绣,以致稻桑田田、男耕女织成为中古时期中国社会太平盛世的典型图景。丝绸精致典雅、美仑美奂,无论是绚烂如云霞的锦缎,透亮如蝉翼的罗纱,丝绸一直是历代设计和时尚变迁中的典型代表。

《锦程东方》第二集《锦绣年华》聚焦丝绸华服“旗袍”设计和“龙袍”复制,把代表当今世界丝绸服饰设计艺术和文化传达的精美作品及其设计师,一一呈现在银屏之上,让人美不胜收,心神向往。

有20年从业资历的英国伦敦服装设计师黛博拉·米尔纳,摆弄着一袭准备参赛“第二届杭州全球旗袍设计大赛”的作品,蓬松的流苏富有宽松的结构感,蓝色的基调和明快的线条是西湖湖光山色的象征,一个未曾到过杭州的西方设计师,把她的艺术才华和文化理解融入到丝绸旗袍的创作中。

3.jpg

杭州中式服装定制的著名铺号“振兴祥”的传承人兼掌门人包其文,一边为参加成人礼前来订制旗袍的母女量身裁衣,一边娓娓道来讲述百年老字号杭州利民中式服装厂的辉煌岁月,在感慨兴衰分合中依然淡定地说:“我相信中国服饰文化是有生命力的!”

在东海之滨的舟山海岛,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在婉转悠扬的“水磨腔”中优雅登场,七尺水袖,亦歌亦舞,明眸顾盼,兰指翻转,而袂影流丽、惊艳四座的,正是那演员一身典雅华美的丝绣“行头”。

巴黎高端服装定制秀场的服装设计师郭培,怀揣着外婆的“女红”情结,用现代设计和手工精制把精致华丽的一袭袭蕴含东方文化元素的华服,一次次秀上国际顶级时装T台,更因为灵秀的城市气质和代表未来的互联网之都,正处于职业巅峰的她把工作坊落户杭州。

拥有1500年历史、灿若云霞的“云锦”技艺传承人戴建,在高倍放大镜下精心修补着代表九五之尊的一件“龙袍”,寸锦寸金,名不虚传!而他40年前苏州丝绸工学院的同班同学许鼎龙,作为著名国际丝绸服饰品牌万事利的高级工程师,则用现代技术潜心探索着“龙袍”织造技艺的复原之路。

以一款“青花瓷”礼仪小姐颁奖服名噪北京奥运会的万事利,十年求索,跻身丝绸织造与营销的世界第一梯队,与代表欧洲真丝面料最高技术水准的法国里昂LVMH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不仅输出面料,同时输出双面数码印花技术。

哪里有华人,哪里就有丝绸。新加坡土生华人黄鼎强在华人移民之国新加坡的繁华地段,经营着世传口碑品牌“金珠肉粽”,却为了传扬以织绣服饰为代表的“娘惹文化”,而腾出寸土寸金的经营空间,开设了一家专题博物馆,可谓是海外华人钟爱、弘扬丝绸文化的生动案例。

4.jpg

在有上百年历史的意大利科莫织绣艺术博物馆,珍藏着3000多件(套)世界各国的丝绸服饰,其中有300多件(套)是15世纪以来的中国织绣服饰精品,其他的藏品大多也受中国风格的影响。

在世界时装之都的意大利米兰,年轻的中国青岛留学生梁宇佳,为设计寓意春雨氤氲中温婉内敛的江南气息的丝服作品“春雨”而四处寻找真丝面料,就为了让丝绸华服“中国风”再度吹起!

“年华易老,锦绣却从未褪色”。由于织造工艺如织花、提花、织金、绣花、印花、手绘的不同,中国丝织物种类繁多,代表性的有纱、绮、绢、锦、罗、绸、缎、绡、纺、绨、绉、葛、呢、绒等十多个大类、数十种产品,各个种类有不同的结构和特点。而通常所谓的“绫罗绸缎”只是泛称、统称,这其中集工艺技术之大成的,就是多彩提花熟丝织物——锦!从西周的“经锦”,唐朝的“纬锦”,乃至宋明以来的“蜀锦”“宋锦”“云锦”,美轮美奂,锦绣天下,象征着一个五千年从未间断、曾高度发达的文明古国!

丝路:东方与西方

丝绸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蕴涵着柔顺、美丽、优雅、高贵、坚韧等审美特质和哲学意蕴,是自古以来中华民族敦厚仁和、开放包容的民族性格和国家形象的最好注释。世上恐怕没有其它物产如丝绸这样尊享盛誉,惠泽全人类,无论东方西方,都备受人们的喜爱。

丝绸作为华夏民族的原创发明,四五千年来独领风骚,惠泽东方,并作为大宗商品行销世界各地。早在商周时期,中原、江南和西南巴蜀地区的桑蚕丝织品,已经东传朝鲜半岛和日本,西向经河西走廊传到西北甘肃、新疆和中亚内陆,再经斯基泰人(即早期草原民族塞人)陆续辗转向西方传播开来。秦汉时期,中国对外丝绸贸易空前繁荣。尤其是西汉张骞凿通西域之后,以平纹汉锦为代表的中国丝织品已经远销地中海沿岸的中东(今叙利亚、以色列)和南欧古希腊、罗马地区,推动了中原和边疆、东方和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19世纪后期,德国东方学家李希霍芬把这条从长安(今西安)出发,经甘肃、新疆一直西去,经过中亚、西亚,最终抵达罗马的商贸之路,名之为 “丝绸之路”,并成为国际学界普遍采用的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代名词。

5.jpg

这条“丝绸之路”,“联通”亚欧大陆的东西南北中,“网聚”东西方不同文明圈,是古代东西方之间商贸物流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也是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大舞台,促进了人类社会农耕文明与游牧及渔猎、商贸、海洋等主要经济形态的交互关系,对中国文化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作为大宗输出商品和转口贸易的实物货币,丝绸为东西方商贸物流和文化交流发挥了特殊重要的作用。在古希腊、罗马时代,当东方中国的丝绸辗转传输到西方,就被视为珍贵高档的奢侈品而在上流社会流行开来,中国也因之被称誉为“塞利斯”(意即“蚕丝之国”),丝绸成为西方最早的中国称谓和文化符号。

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中国领导人在发出激活古代丝绸之路的“一带一路”倡议时,汲取历史智慧,提出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实现了从“路”到“道”的升华,开启了建设新丝路的伟大创举和生动实践,为全人类构建共建共享、多元共生、美美与共、和而不同的命运共同体,开辟了一条充满希望、无限美好的锦绣前程!

《锦程东方》第三集《锦程之路》通过几代丝绸人为提升丝织技术、传承丝绸文化、打造丝绸品牌的不懈努力,孜孜以求,昭示古老的丝绸王国在经历了近代以来的百年疮痍后,正以更加开放的国际视野实现现代丝绸产业的再度辉煌。无论是国际丝绸联盟秘书长费建明、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经纶堂总经理王鹏铖,还是意大利拉蒂公司产品总监达尼埃莱、印尼古法丝织手工技艺“宋卡”传承人瑞士伯恩哈德夫妇、意大利丝绸行业协会前会长比安奇,他们忙碌奔波的步履背影,难以割舍的丝绸情怀,追求卓越的敬业精神,淡定坚毅的神情目光,无不让人坚信:一条新的丝绸织就的锦程之路,正在徐徐展开,不断延伸,无论西东,锦绣无限!

作为地方台摄制的国际性题材的人文记录片,《锦程东方》无疑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在内容取舍和外景选点等方面,也还有完善和提升的空间。例如,春蚕生命的人文精神,桑蚕丝织的文明形态,锦绣年华的人生价值,丝绸文化传承与文旅融合、产业复兴、“一带一路”,诸如此类的话题,兴许在将来可以用更洗练唯美的镜头语言加以阐释。

再如,在丝业重镇和丝绸之都的选点上,国内侧重浙北杭嘉湖,像蚕桑始祖嫘祖故里四川盐亭,传统丝绸重镇江苏苏州吴江、盛泽、无锡和四川南充等,则未旁及;国际侧重南欧意大利科莫、法国里昂和东南亚柬埔寨、印尼、新加坡,而中亚如乌兹别克斯坦的“丝绸之都”马尔吉兰,有“世界丝绸之都”之称的西班牙瓦伦西亚等,则告缺如;新兴的拉美高品质真丝原料生产国巴西,不过是“一笔带过”;至于丝绸名品,如中国传统的苏、湘、蜀、粤“四大名绣”,云、蜀、宋、壮“四大名锦”,新疆维吾尔族的“艾得来”,南亚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等国妇女的传统丝绸服装“纱丽”,越南女子的传统丝织国服“奥黛”等,则少有提及。

6.jpg

如果说上列缺憾尚可因片子定位江南、突出浙江而不足为论,那丝绸之路与“东服西渐”这一本该浓墨重彩着力彰显的主题似乎就不该缺失了。丝绸之路的丰富丝绸文物遗存,采用丝绸面料、融入中原元素的西北地区和丝路沿线各国的民族服饰,如较多采用绸、缎作面料的“蒙古袍”、维吾尔族“裕袢”(长袍),需由中国进口的绫罗绸缎制成的日本传统服装“和服”,用中国丝织面料、受中国风格影响的中世纪西欧贵族服饰和教堂神像装饰,大航海以后“湖丝”通过广州“十三行”大量出口外销等等,似乎真的不该被忽视,否则,这条源自中国江南、名耀古今西东的“锦城之路”,就会略显单薄而虚弱。


经杭州东方丝绸文化与品牌研究中心推荐,本文将发表于《丝绸》杂志和《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