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影评

丝,生于桑蚕,成于织绣,兴于设计

时间:2019-07-02 来源: 杭州东方丝绸文化与品牌研究中心

  姓名:季添熠 

  浙江理工大学丝绸设计与工程专业


作为一名丝绸设计与工程的学生,这部纪录片让我更深入的了解到如今国内外丝绸产品加工生产的现状。本纪录片以丝绸原料生产、丝绸产品织造工艺、丝绸产品艺术设计为主线,详细分析了丝绸产业面临的问题、丝绸传承人所做的努力及对未来中国丝绸行业的期望与愿景。观影感受总结为如下三个部分:丝,生于桑蚕,成于织绣,兴于设计。

生于桑蚕。种桑养蚕在中国已有七千年的历史,《嫘祖圣地》碑文称:“嫘祖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谏诤黄帝,旨定农桑,法制衣裳,兴嫁娶,尚礼仪,架宫室,奠国基,统一中原,弼政之功,殁世不忘。是以尊为先蚕。”种桑养蚕在中华文明建立的初期,便以存在,作为衣食住行的衣这一部分,千年来一直伴随着我们生活。中国作为丝绸大国,每年向国外输出大量丝绸,但中国如今虽是产量大国,却并非质量大国,全世界质量最好的丝绸,产于巴西。以专业学生的角度,我认为如今我国对丝绸生产科研研究的投入力度不够大,巴西能生产出全世界最好的丝绸,是因为他们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力在蚕丝生产上。我们国内其实还是有对丝绸充满热忱的生产企业在做着这方面的努力,比如某一家丝绸企业一直致力于研究饲料喂养蚕宝宝,使蚕丝的生产不再局限于季节,但独木难成舟,我想只有整个行业共同注重丝绸品质的提升,中国丝绸质量才能重回世界之巅。丝绸生产存在的第二个问题,如今大部分丝绸企业的原料都是收购的农民养殖的蚕,各地收上来的茧质量不一,影响织物品质,原料生产的源头,难以规模化,资源难以整合,私以为应成立有规模的蚕丝生产基地,通过更加规模化、科学化的方式生产蚕丝,增大产量,提高品质,这就又回到了上一条的问题,我们应提高科研投入。总之,科学养蚕,蚕丝生于桑蚕,优于桑蚕,在源头优化产业。

微信图片_20190530112725.png

成于织绣,即丝绸的织造工艺,本片中重点提及了中国四大名锦之一的云锦,于其并列的还有蜀锦、宋锦和壮锦。“锦”是丝织物的一种,有寸锦寸金之称,锦的价值不但在于它原料昂贵,更重要的是它织造工艺复杂,外形华美。这些技术过去多用于宫廷,现如今传承度越来越小,其美学价值被忽视,看着市面上的快销产品,不禁叹惋现如今四大名锦的命运。我一直坚信有历史支撑的事物才能走的更远,研究这些传统织物的工艺设计及纹样与色彩搭配,对我们当代丝绸产品开发能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将历史注入现代产品,我想也许是让丝绸产业再度焕发生机的方法之一。此纪录片还提到了一个国外丝绸织造工艺——宋卡,让我感触很深的是一对来自瑞士的老夫妻仍然在以他们的方式坚守着这门工艺,但令人叹惋的是,这些传统工艺并没有得到重视,依然处于后继乏人的状态中。我想让这些传统技法再度焕发生命力的方法就是进行创新,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与设计相结合,两者相辅相成,相互支持才能共同走得更远。

26b3ec17bd74f7643cdfd657e15f0e8.jpg

兴于设计,一件产品附加值提升的最大空间在于它的设计,丝绸产品也不例外,同样一块面料为什么高端品牌能比普通品牌卖出更高的价格,除去品牌影响力的因素外,最重要的就是它的设计价值。影片中提到,“我们不能只做原料、半成品的加工者,我们要做终端产品。“与我而言,提高丝绸产品的设计价值,其最终目的不仅在于提高产品价格,更重要在于提升丝绸的大众接受度,现如今,丝绸产品的消费市场除去小部分奢侈品市场,就是中老年市场,奢侈品市场对普通大众而言过于昂贵,老年市场的丝绸产品设计,难以被年轻人接受,如果不提高丝绸的设计价值,设计出更符合年轻人审美的丝绸产品,丝绸将继续停留在人们”老龄产品“的偏见中,提高艺术价值和产品设计感才能使其走入年轻人的世界,这些都是我这个作为丝绸设计的学生一直以来的信念,培养自己的艺术能力,设计出高价值的丝绸产品,立志打开年轻人市场。

微信图片_20190508110838.png

某一种文化可能因为战乱、朝代更替等原因,消亡在历史的长河中。而丝绸文化,因为她的与人类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拥有了七千年历史,至今仍成为我们纺织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的文化不该在如今的时代与大众割裂,这需要有更多的丝绸传承人加入我们,搭建一座稳固的以丝绸之名的桥梁。丝,始于文化,成于传承,兴于创新。

杭州东方丝绸文化与品牌研究中心和浙江理工大学材料与纺织学院、丝绸学院组织开展了《锦程东方》师生征文活动,共征集到评论文章127篇,经专家组层层评选,共产生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优胜奖8名。所有获奖文章将陆续在世界丝绸网发布。其中,《丝,生于桑蚕,成于织绣,兴于设计》一文在征文比赛中获得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