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

锦门:丝绸之路起点打上丝路源点烙印(传荣剑)

时间:2016-04-20 来源: 南充晚报

本报特派记者岳龙 李波 刘洋 晚报高坪记者站赵升华发自成都


“锦耀三都北郭金扉灿烂,门通万国南方丝路悠长。”19日上午,成都市新都区三河场锦门。锦门标志性建筑两旁,此对联似向人们讲述着一个关于丝路的故事。


标志性建筑大门的背后,镌刻的一幅对联依旧与丝路相关:史溯蚕业丝结古今中外,地邻锦里客来东南西北。该对联无不传递出这样一个信息:历史上,南丝绸之路将巴蜀丝绸产品,源源不断地运出巴蜀,销往东南亚一带。


该建筑物后面的地坪上,镶嵌着一幅南丝绸之路路线走向图:新都、邛崃、雅安、荥经、汉源、越西、泸沽、西昌、德昌、会理、攀枝花、大理、保山、腾冲。
“新都南丝绸之路起点的提出,时间并不多长。”锦门景区招商部负责人邓云见南充媒体重走南方丝绸之路,很是惊讶道。他说,此起点的提出,源于三个原因,一是当地老关山出土一台织机;二是川大学者考证;三是中国丝绸协会名誉会长弋辉提出。


                      
南丝路起点再现南充产蚕丝被
锦门游客中心置有多个展区,展区里面的货柜、货架、货台上,堆满了来自各地的丝绸产品,大到床上用品,小到手绢等纪念品。


收银台旁,3名售货小姐趁着生意冷清,摆着龙门阵。“这里周末和节假日客人较多,平时里游人很少。”一名叫温金岭的售货小姐显得大方一点,主动与记者攀谈。她介绍说,自己来自仁寿,20146月中旬这里开张时就来上班,感觉这里的生意还不错。


在锦门景区走上一转,记者发现,临马路的建筑物房顶,立有“南丝绸之路起点景区”广告牌。景区一位清洁工告诉说,别看这阵子这里有点冷清,前几天刚刚结束的台湾美节期间,这里每天人山人海。


据邓云介绍,锦门汇集有全国各地的丝绸产品,其中包括来自南充的蚕丝被。在他引导下,记者在景区展区里果然见到这个“南充造”,价值960/床的4斤重蚕丝被,为阆中“寿昌”号。“这个蚕丝被销售不错,远来的客人舍得下手。”温金岭说。


说来真巧,锦门景区打造的主要投资者,是一个名叫吴金良的中年汉子。吴金良当年在南充求过学,从省蚕校毕业后,分到省丝绸公司工作。后来下海经商,在经过多次历练后,终于有了自己的一份事业。投资近6亿元打造锦门,他与合伙者只有一个心愿:弘扬丝绸文化。


                    
四川丝绸博物馆中的南充元素
一座外表极其普通的宅院,承载着太多的丝绸文化与梦想,这是四川丝绸博物馆留给人们的第一印象。


三河场二台子社区,有一条名叫驿站路的小街,其99号门牌里,就藏着四川丝绸博物馆。“房子是当地政府无偿划拨我们用的,所以,博物馆开馆以来,我们一直没有收门票。”博物馆负责人吴金辉告诉记者。


2013
年,距锦门约3公里路的老关山,出土了一台织机。据文物专家考证,该织机为3000年以前的东西。邓云粗略的此介绍,在四川丝绸博物馆的馆藏中得到印证,在该馆丝绸织机展厅里,记者见到该织机的真面目。


被命名为“丁桥织机”的该出土织机,样式极为简单,其说明上写道:四川双流地区现在仍保留原始的多综蹑机,由32片综和32块由轻质竹材制成,因踏板布满竹钉,状如当地过河石礅丁桥,故取名“丁桥织机”。


就在这台织机旁,还安放着一台缫丝机。据馆里讲解员介绍,该台缫丝机来自南充原丝三厂,作为现代缫丝设备,观众能从其身上读出缫丝的工艺、文化以及缫丝工的艰辛。“博物馆筹建时,我们专程去南充收购的。”吴金辉说。


                    
丝绸为“媒”串起源点和起点
2009
年,也即四川丝绸博物馆开馆当年,我市高坪区都京镇被中国丝绸协会授予“中国绸都•丝绸第一镇”称号。


辛亥革命后,南充产生丝曾两度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牌,其获奖产品的一个重要产地,就来自位于此镇的百年老厂南充六合。难怪,20124月,六合百年庆时,中国丝绸协会专门发来贺电,称该厂为中国丝绸工业的“活化石”。


中国的古丝绸之路起于汉、唐。目前学界形成的共识为北、东、南3条。西华师大教授康大寿解读,北路即长安通往西方罗马帝国的贸易之路,史称北丝绸之路。东路也即自长安通往日本、琉球的贸易之路,史称东丝绸之路。南丝绸之路是从川中通往南方诸夷至波斯帝国的贸易之路,史称南丝绸之路。


南充丝绸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杨贵飏认为,丝绸发源地也好、南方丝绸之路起点也罢,这些概念都是后人提出来的。史籍上不可能存在这些名词术语,哪怕已经命名的发源地和起点站,都无法从史料或出土文物中找到定论。


2015
11月,南充举行丝路源点专家论坛。与会专家认为,远古时期,四川境内规模较大的桑蚕丝绸生产基地除南充外,还有成都及川南一带。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因灌溉之便而稻菽遍野,桑蚕业亦出现萎缩。由于川南桑蚕丝绸生产一直落后于南充,故从此时起,南充丝绸就成为巴蜀翘楚。这不仅为巴蜀丝绸外销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也令南充成为丝路之源。


                   
桑树化石与乌木在时空上握手
锦门南丝绸之路起点景区的打造,让南方丝绸之路起点在“成都新都”的观点,逐渐植入游人脑中。


当天上午,南丝绸之路起点景区古桑大道上,行人稀少。大道两旁17株古桑树,成为景区的又一道风景。这些虽不太高,但树干粗得少见的古桑树,其品种叫着白桑,据介绍,其主要生长于海拔200米至2000米之间的地方。


大道尽头,有一块高地,中央栽种有两株号称千年树龄的古桑树。“它们是当年景区打造时,投资方花大价钱分别从哈萨克斯坦和新疆购进的。”景区一工作人员介绍,两株古桑能成功移栽,真有些让人没想到。


颇费心思打造南丝绸之路起点景区,让人看到造势者的用心,也让人感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为何?答案再明白不过:那就是全方位印证,这里就是南丝绸之路的起点。


在四川丝绸博物馆,展出有两段桑树化石。这两段购自浙江的化石,无非是想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三河场悠久的栽桑养蚕史。


去年10月中旬,高坪区都京街道办嘉陵江边,出水两根桑树乌木,据考,其历史在5000年以上。这一发现再次佐证了南充栽桑史。


市委政研室原副主任李小华研究认为,丝绸的生产和兴起,产生了适应贸易需求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概念虽然到1877年方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18331905)提出,但历史上早已形成了。


南充地处内陆,既不沿边,也不靠海,所产丝绸主要靠“一水二道”与几大丝绸之路相连接。“一水”,即长江黄金水道,这是自古以来南充与外界联系、交流、开展贸易往来的主要通道。“二道”,即川陕道(含金牛、米仓)和川滇道。这个川滇道,也即人们所说的南方丝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