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

嫘祖故里:与南充一脉相承的蚕桑丝绸(传荣剑)

时间:2016-04-20 来源: 南充晚报

本报特派记者岳龙 李波 刘洋 晚报高坪记者站赵升华发自盐亭
                  

           金鸡镇,盐亭县东南毗邻西充县的一座小镇。
     18
日下午4时,采访组一行抵达这里时,镇文广中心主任段明良正忙着为当地“嫘祖陵”祭祀景区展厅布展。展厅后面,青龙山郁郁葱葱,半山腰上,新加坡华人书法家庭丘程光题写“嫘祖陵”的青石牌坊,格外醒目。
   
“我们这里为绵阳、遂宁、南充3市、盐亭、西充、射洪、蓬溪4县交界处。石奎、苍山、高万村与西充县同德乡接壤。”段明良说,历史上,金鸡最令华夏子孙骄傲的,是孕育了黄帝元妃嫘祖。而我国绵延数千年的养蚕,就是嫘祖发明的。
            

              嫘祖故乡远近闻名的蚕茧之乡
从西充县同德场前往金鸡镇,有一条硬化了的乡道公路相连,车行约4公里,金鸡镇便到了脚下。


在当地人的眼里,他们与南充地缘最近,毕竟,从金鸡镇到盐亭县城,有40多公里路程。与当地村民交谈,他们最引为兴奋的,除了嫘祖,还有蚕桑。嫘祖是一个远去的人物符号,而蚕桑却与他们的经济生活息息相关。


上世纪的数十年间,金鸡镇的蚕桑生产十分发达,最高年产茧百万担,令金鸡远近闻名。发达的蚕桑生产为当地缫丝工业的兴起,提供了原料上的保障。当地政府官员介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当地相继办有两家丝厂,当地几千村民进厂当工人,成为金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道独特的风景。


上世纪六十年,金鸡镇嫘祖村出土一块《嫘祖圣地》碑。专家考证,其碑文为唐代韬略家、经史学家赵蕤撰写。碑文曰:女中圣贤王凤,黄帝元妃嫘祖,生于本邑嫘祖山,殁于衡阳道,尊嘱葬于青龙之首,碑碣犹存。生前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谏诤黄帝,旨定农桑,法制衣裳;兴嫁娶,尚礼仪,架宫室,奠国基,统一中原......


《嫘祖圣地》碑对《史记》关于黄帝嫘祖的记载,起到了最具权威、最完整的补充、补证和诠释作用。据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四川省嫘祖文化促进会副会长王堂甲介绍,《嫘祖圣地》碑对研究古代巴蜀文明、农耕文化、蚕桑丝绸文化都将起着重要的作用。

 

                     古充国时金鸡划归西充管辖
与西充县毗邻的金鸡镇,与南充有何关联呢?


近些年来,此话题引起不少学者关注和关心。毕竟,南充栽桑养蚕历史悠久,在经济社会中,这一悠久的历史必然会对周边产生辐射和影响。


去年11月,我市举行的丝路源点路线考证专家座谈会上,西华师大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康大寿提出,早在古充国时,金鸡镇就归属西充县管辖。历史上,由于行政区划的调整与变迁,金鸡镇划归和划出西充县并不偶见。他认为,从这个意义上讲,说历史上嫘祖的故里在南充也说得过去。


事实上,历史上西充的养蚕业了得。现存史料记载最为详细的蚕丝地名,即为西充县的织机山和织女洞。四川丝绸协会副会长李绸都在《南充丝绸文化寻迹》中写道,织机山位于西充县城西边35公里处,清康熙《西充县志》载:西充县人李昭治《织机山行》的诗广泛流传,织女洞有织机声,蚕丝庙各乡有之。


巧合的是,近些年来不少专家考证,金鸡镇附近有蚕丝山、水丝山等,与西充县的织机山、织女洞有一介质相连,那就是蚕丝。不仅如此,盐亭境内至今保存有许多反映蚕桑丝绸的遗迹如:桑林坡、吉树坡、丝姑垭、茧子山、丝源山、丝织坪、丝姥山、蚕姑庙、锦机台等,而每一处遗迹,都有一段神奇的传说。


盐亭县这一丰富的蚕丝文化,与南充亦有着看似一脉相承的联系。李绸都说,南充历来以蚕桑丝绸命名的乡村、山川、街道较多,仅以蚕丝命名的地名就多达30多个。最早出现蚕丝地名的是阆中县的重锦镇,该镇始建于西魏,距今已有1450多年。


南充的蚕石、蚕丝庙、茧丝山、锦屏山、白绫坪村、蚕丝庙村、蚕丝山村、重锦乡、机房街等。无一不烙下蚕丝文化的印记。


难怪,宋代陆游对阆中锦屏山有“城中飞阁连危亭,处处轩窗对锦屏,涉江亲到锦屏上,却望城郭如丹青”之誉。


                           
嘉陵江中段:嫘祖教民育蚕治丝之地
站在青龙山上,脚下山峦叠障。身后高大的“嫘祖陵”青石牌坊,似向人们讲述悠久的蚕丝文化史。


盐亭县近年来下决心打造嫘祖文化,计划用35年的时间,投资20亿元,将嫘祖与县城的中华母亲文化园一道,捆绑打造为蚕丝文化景区。


当地蚕桑部门的人员介绍,其实,盐亭县的蚕桑生产与南充关系密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盐亭县就蚕桑生产多次组织来南充参观、取经。而当地养蚕所用的蚕种,很多时候来自南充。


徜徉“嫘祖陵”祭祀景区展厅,那一幅幅、一段段与蚕桑相关的图画、文字,不由将人的思绪带入“中国绸都”南充。


南充丝绸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杨贵飏,是南充丝绸文化的潜心研究者。他以自己的多年研究认为,南充是中国桑蚕丝绸唯一发祥地。


他指出,嫘祖的出生地,毗邻嘉陵江流域。嫘祖开启了育蚕治丝之先河。而嘉陵江为我国南北走向的自然河流,其沿岸多有平原浅丘,土层松软,酸碱适中,气候温湿,灌溉和用水便利,特别适宜桑麻生长。


美丽而聪慧的嫘祖姑娘和夫君伏羲,当年发现桑树上多有野蚕吐丝作茧,逐将其驯化家养。《新天地图要览》说:“伏羲化蚕,西陵氏(即嫘祖)始蚕”。说的就是嫘祖最先教民育蚕治丝。伏羲当时为部落首领,其领地何处?《路史》对此作出了回答。其曰:“华胥(伏之母)之渊,盖因华胥居之而名,乃阆州渝水也。”
这就说明,嫘祖教民育蚕治丝的区域为嘉陵江流域中段。据考证,同时代或之前的其他地区,还没有发现类似嫘祖“教民育蚕”的案例,这就充分证明南充市域(含阆中)为中国桑蚕丝绸的唯一发祥地无疑。


                        
盐亭之子南充创业并走向海南
1999年夏天,南充蚕具界走来一位陌生而充满激情的汉子,他就是33岁的何光赞。


出生盐亭县五龙乡的何光赞,学校毕业后来到盐亭县八角乡一乡办企业工作,由于尔后的蚕网营销,他与南充业界挂上钩,并被南充火热的蚕桑生产形势感染,从而促成来南充创业的举动。


转眼在南充打拼就10多年,何光赞凭着自己对事业的追求,与人合作在蚕具研发上一发不可收,并将公司研发制造的产品率先打入东南亚市场。


“昨天,国家现代蚕桑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西南大学教授鲁成一行,来公司考察后惊叹道;没想到这里生产出国内一流的蚕茧!”当天下午,记者连线何光赞时,他正在海南省东方市自己的基地接待客人,电话那头,何光赞话语中带着几分喜悦。


2014
7月,何光赞作出人生的又一重大决定:闯海南发展!这一次远航的他,创业的坐标仍指向蚕桑。多年来,南充缫丝行业原料茧质量的不佳,深深震动了他。此次闯海南,他与中科院热带植物研究所合作,分别选择儋州市、昌江县和东方市建立万亩桑园,去年7月试投产,养蚕3000张,产茧150吨。


“南充打拼15年整,让我真正感受到这块沃土厚重的蚕丝文化,也让我读懂了南充人的蚕桑情结。”何光赞称,南充是他第二故乡,为此,他试产产出的蚕茧,有相当部分回馈销给了南充六合。


同样从盐亭走出的刘刚,用自己的学识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向仲怀的关门弟子,近年来,这位蚕学博士培育出的多个果叶兼用桑,为南充蚕桑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后,盐亭的古来、金鸡、高灯等乡,陆续出土古桑化石,古桑残骸,以及大量的粗陶蚕茧、蚕峨、人俑和陶盆、陶罐等。经科学鉴定,均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随葬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