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影评

生命力

时间:2019-07-22 来源: 杭州东方丝绸文化与品牌研究中心

   作者:程家祺

   浙江理工大学18纺织(1)

从西陵嫘祖灵巧精致的双手下诞生;从六千年前新石器时期中期半个蚕茧里孕育;从一丝一缕一针一线间升华;丝绸,一件时间独一无二的遗产,走过长安,走过西域,走到罗马;丝绸,一颗华夏世代相传的宝石,带来财富,带来机遇,带来声望;丝绸,东方的一张极具代表性的名片;丝绸,锦绣画意里的无尽华章。

e6556b899593279d0c00db8bcb372a6.jpg

如果说丝绸是一种乐器,我想象它是碧玉做成的萧,声音婉转悠长,似四月连绵的细雨;如果说丝绸是一株植物,我想象它是青葱繁茂的兰,长长的细叶忽上忽下,坚韧而柔软;如果说丝绸是一位少女,我想象她有一头长发,瀑布般垂下,亭亭而立让人移不开视线。但是,任何精美细致的物件都无法真正代替丝绸,任何华丽复杂的言语都无法真正描述丝绸,丝绸,是有生命力的。

丝绸的生命力,体现在制作工艺上。古时候,蚕蛹沉水分成一股股银线,人们再把银线绕成丝,织成布匹;现代工业丝绸,多采用人造纤维经过重重物理化学步骤,制成丝织成品。无论是哪种技艺,都蕴含着人民的智慧和汗水,丝绸无尽的生命力我想也是从这里来的吧。千锤百炼方能成器,在诸多工艺流程下,丝绸诞生了,一匹上好的丝绸,柔软如水,坚韧如金,以柔克刚,世上没有一种纺织品能与之媲美。在不同的编制技艺下,丝绸可以是薄如蝉翼轻如无物的素纱禅衣,也可以是温暖沉重质地厚实的葛布,丝绸千变万化,拥有千种风情,其生命力可见一斑。

微信图片_20190530112725.png

在我的家乡,一直都有着种桑养蚕的习俗,这习俗仿佛是千百年来根深蒂固于乡民心中的信仰,或是一件理所应当的事。农活可以不做,庄稼可以不收,唯独养蚕不能偷懒。丝绸便以另一种形式散发着无穷的生命力。当蚕还未孵化时,奶奶便已经紧锣密鼓地开始了准备工作:温暖昏暗的暖房里,一张张竹匾在架子上铺开,里面盖上雪白的宣纸,密密麻麻的黑色蚕卵放置在宣纸上。接下来就是等待,小时候的我总是没耐心,没隔一会儿就要跑到暖房里观察蚕宝宝的孵化情况。“囡囡,不要这么急,还早着呢。”奶奶总是微笑着对我说。一天一天过去,在某个我熟睡的夜里,蚕宝宝孵化了。奶奶似乎算好了似的,每次没等我睡醒就把暖房的门紧紧的锁上,蚕宝宝这个时候最脆弱,不能有一点点冷气带进暖房。于是我的观察计划又落空了,几天以后,奶奶拉着我的手,带我走进了暖房。我看见很多极小极小的蚕宝宝,在奶奶剪碎的桑叶下蠕动。奶奶用粗糙宽厚的手掌举起一根白色鹅毛,刷走蚕宝宝的“排泄物”,又加上新的桑叶碎片。我在一旁看的连大气都不敢出,生怕大口呼吸把蚕宝宝吹没了。蚕是多么脆弱的生物呀,只要用一点力气就能把他们置于死地,然而它们吐出的丝织成的丝绸却这么坚韧,这么有生命力。我时常在想,是什么给予了丝绸这么强大的生命力?后来我在观察中得到了答案。蚕的一生都在为了吐丝结茧努力,它们只专注于这一件事情,它们也从未停止。成虫以后,为了有更坚固的茧,它们不分白天黑夜的吐丝,直到最后一刻,继而在蚕茧里沉睡。就是蚕的这份坚持,给以后的丝绸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世间万事万物,唯有持之以恒这四字最难,也因为这样,这四字也最珍贵。但是,人类对蚕的利用到此为止,在蚕结茧之后,村民会在开阔的晒谷场把蚕蛹摘下收集起来,大部分蚕蛹晾晒一会后卖给前来收购的商贩,少部分则留着自己用,做棉被或是棉服都是极好的材料。蚕茧就是丝绸的前身。

395302afe3ab9814e405e6d1beb245b.jpg

丝绸的前身是我童年最温暖的回忆,每当手指划过丝织品,我就会回想起默默吐丝的蚕,我就会回想起小时候那个小心翼翼呼吸的我,我就会回想起那根白色的鹅毛和奶奶粗糙的大手,对于我来说,丝绸已经不仅仅是丝绸,丝绸更是我的乡愁,是我再也回不去的美好时光。现在我的家乡已经不再养蚕,不止我的家乡,很多拥有悠久历史习俗的地区也在悄然改变。一座座独特的村落被推倒,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一模一样的拆迁房。随着村落一起被推倒的,还有古老的传统文化,他们也被工业化机器推的一干二净。

微信图片_20190508104621.png

曾经这样旺盛的生命力逐渐衰退下去,这好像成为了一个事实。都市人行色匆匆,没有人会关心丝绸来源于什么,没有人会探寻除了用工业化的方式还能有什么方法制造出这些美丽的布匹。真的是这样吗?不,我关心着,我相信还有千千万万和我一样的人也关心着。而丝绸文化和其他传统文化需要有人来维护,需要有人给它们注入新的生命力。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希望未来的某一天,我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人身穿绡、纺、绉、绸、缎、锦、绢、绫、罗、纱、葛、呢、绒、绨,我希望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丝织品生产的古老技艺,我希望丝绸可以破茧成蝶,再次惊艳全世界的目光,拥有更强的生命力!



杭州东方丝绸文化与品牌研究中心和浙江理工大学材料与纺织学院、丝绸学院组织开展了《锦程东方》师生征文活动,共征集到评论文章127篇,经专家组层层评选,共产生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优胜奖8名。所有获奖文章将陆续在世界丝绸网发布。其中,《生命力》一文在征文比赛中获得三等奖。

上一篇: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下一篇:锦绣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