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影评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时间:2019-07-22 来源: 杭州东方丝绸文化与品牌研究中心

   姓名:贺勇丽

   浙江理工大学丝绸设计与工程


看罢记录片,若说对丝绸有什么更深刻的认识。

大概就是它的“柔”与“刚”了吧。正如英国诗人西格里夫所说“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丝绸的“蔷薇”可以从它的源头追溯。《诗经》里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沃若”是丰腴的意思,而“桑”是桑叶养蚕,蚕吐丝的轮回。当丝绸从古跨越时光沉淀至今,当它跨越重山重水到达西方,丝绸的微光漾起了一种美的新生。

微信图片_20190508105152.png

因为丝绸本身的轮回,沉淀,传承便是一种温柔之美。

锦绣江南,温柔水乡。说着吴侬软语的温柔水乡人孕育出了丝绸,他们把骨子里的温柔传给了丝绸。

清代诗人袁枚《雨过湖州》有云:“人家门户多临水,儿女生涯总是桑”。作为“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曾经的潞村几乎家家养蚕。潞村的蚕农们给了蚕宝宝们足够的耐心,倾注了所有的温柔。

每年清明,蚕农们祈求蚕神为蚕宝宝清病祛灾赐给丰产年而举行蚕花庙会,妇女怀装蚕种,头插各式蚕花,引得人们前来观看,人山人海,你轧我轧,故曰“轧蚕花”,求得一朵蚕花,得到蚕花娘娘的庇佑,蚕农们才敢心安的开始养蚕大业。

蚕花庙会.png

白墙青瓦中,蚕农们“侍弄”着他们的心间宠儿。养蚕最是考验蚕农们的温柔与耐心,早期,需要把桑叶切得细细碎碎以便小蚕下口,夜晚还需经常起夜添加桑叶,后续还需煮茧,脱胶,缫丝......温柔的水乡人从不怕麻烦,养蚕之于她们,早已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一种生活习惯、幸福体验:“养蚕很辛苦的,晚上睡觉也要起来喂,一季蚕养下来要瘦三斤。不过也很有趣的,当看到剥出来的蚕丝被软绵绵的,睡上去暖烘烘的,感觉特别开心。现在养蚕也不是为了卖,主要是给孙子做丝绵被、绵袄。”这种骨子里的温柔,混着蚕丝揉进了丝绸,才有了张爱玲口中的丝绸“当丝绸温柔地在女人身上流动,是叹息,是爱抚,是怜惜,是惊人地美,惊人的和谐。” 温润与柔软荡漾其上,一丝一丝交织缠绕,尽是温柔缱绻。

微信图片_20190530112725.png

丝绸的“柔”沉淀着水乡人的生活态度,镶嵌着他们对中华传统绵长的坚守,这大概是它们“柔”的格外迷人的原因。

但是,更让我感动的是丝绸那只被蔷薇包围的猛虎,它的“刚”,它的倔强,它的清冷,它的孤傲。

坐落在西湖城区的百年老店振兴祥,给繁华的街道带来了一丝清冷孤傲,仿佛一个世外高人,大隐隐于市。曾经,它也曾门庭若市,人人以拥有振兴祥旗袍为傲;如今,不少人劝包文其先生,用料省一点,姿态低一点,总会有人买的。固执的包先生不肯丢了丝绸的“刚”,用最好的料,坚持手工缝制。一针一线,一剪一裁,每一件精美绝伦的成衣皆可称作“艺术品”。那是丝绸手艺人不肯向世俗妥协的傲气。

微信图片_20190508110230.png

总有人说丝绸属于过去,裹挟着厚重的历史气息。但是,总会有人努力证明,丝绸源于历史,耀于未来。郭培设计师,将丝绸设计带向世界展台,古朴中焕发着生机,特色的东方之美香远益清;屠红燕董事长和费建明董事长致力于将丝绸产业推向世界,与国际品牌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人才,只要是他们能做到的,总会不遗余力的去做到。还有不断尝试促进国际交流的中国丝绸博物馆,远在海外却想着让更多人看到中国丝绸设计的留学生们…

微信图片_20190520141425.png

他们就像战士,与那些不懂丝绸,误解丝绸的人战斗,正如纪录片里面说“他们不甘如此冷清”,他们尽一切努力想让他们心中的珍宝被更多人看到,他们身上那股努力让丝绸耀眼于大时代的倔强,是整个丝绸产业最让人感动的“刚”。

我一直坚信,一部作品能让人念念不忘,便是好作品。《锦绣江南之锦程东方》做到了。

它让我念念不忘,喜于丝绸的“柔”,感于它的“刚”。

它的柔,它的美,应该呗更多人看到,为了做到这一点,又有多少人唤醒心中的猛虎,倔强的挺起胸膛,说着不屈服。我不清楚作为丝绸专业的我们,应该如何去像前文所说的“战士”一般为丝绸去奋斗。

但我知道,我们应该去做——来日方长,未来可期。  



杭州东方丝绸文化与品牌研究中心和浙江理工大学材料与纺织学院、丝绸学院组织开展了《锦程东方》师生征文活动,共征集到评论文章127篇,经专家组层层评选,共产生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优胜奖8名。所有获奖文章将陆续在世界丝绸网发布。其中,《心有猛虎,细嗅蔷薇》一文在征文比赛中获得三等奖。

上一篇:水乡的柔与蚕丝的韧

下一篇: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