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影评

水乡的柔与蚕丝的韧

时间:2019-07-22 来源: 杭州东方丝绸文化与品牌研究中心

   作者:金枭雄

   浙江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桑祁祁。”这首出自《诗经诗经·豳风·七月》的古诗,比较系统地描绘了古代农家采桑女采桑的全部过程。传说中黄帝的妻子嫘祖是中国发现养蚕缫丝的第一人。但在此之前,我国先民已会利用野蚕吐的丝做成可以穿戴的丝织物。后来野蚕经过饲养,成为驯化的家蚕。从家蚕身上抽出的丝比野蚕长100倍,质量比野蚕好,于是养蚕为丝织品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原始社会中的贵族已经可以穿上丝织物。在浙江钱山漾,人们发现四千七百年前(新石器时代)的一块丝品残片,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丝品实物。正如《锦程东方》中所描述的,正是从那时起,一个不同于政治疆界划分的王国自此诞生,并一直延续至今,从未消逝在历史的潮流中。或许,换言之,丝绸之路的不断绵延,在与历史的交汇间,已然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而作为其发源之地的浙江,蚕丝早已是溶入骨髓中的一种情感。

15d7e9e5247d4eb39b2884c968d7ada2_th.jpeg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黄土高原以其浑厚的底蕴生养了元气淋漓的后生,铸就了他们有着安塞腰鼓一样的斗劲;水乡江南则以独有的柔情滋养着她的儿女们,在潜移默化中,我们学习着“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的道理,在蚕桑文化中学会了蚕丝的坚韧。

我们不可否认,传统的蚕桑行业在不断的消亡,但每一年桑叶新枝抽芽时,现代的蚕桑业却在不断的重生。《锦程东方》先以代表老一辈养蚕人的史大妈为视角,跟随着她前往含山的传统蚕花庙会,了解了浙江的传统蚕桑业,随后转向国外东南亚,介绍了那里蚕桑业的发展,之后视角又重新转会史大妈,在“天星何寥寥,野旷风露清”的早晓开始了春蚕的养殖,我们从史大妈培养蚁蚕的一步步慎之又慎的过程中,便可以深深体会到蚕桑养殖的艰辛。比如从卵到结茧的一个月左右里,会经历四次休眠和蜕皮,而这需要不间断的进食的支持,影片中介绍了史大妈夜间定时起床加喂桑叶的场景,从中可见一斑。之后又以史大妈家庭的境遇,直言不讳的宣告了浙江传统养蚕业的窘境——由于生活方式的转变所导致无人传承的技艺,再者,“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的道理也让后辈们望而却步。

微信图片_20190508103551.png

然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传统蚕桑虽然衰败了,但四千多年来从中学会的坚韧一只支撑着我们,最终酿成了当今的新型蚕桑业:一条是与现代企业化的蚕桑企业,如中国最大的真丝商品出口企业——浙江凯喜雅集团,片中介绍了其董事长张国强锐意改良公司蚕桑获取现状以提高蚕丝质量;另一条同21世纪一带一路贸易路线与国外接轨的国际蚕桑行业,同米艾里一样的丝绸之路的后代们及国外生丝供应商,延续拓展着这一条古老的贸易与文明之路。影片在结尾处的每一帧都在宣讲现代蚕桑业的繁盛,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紧密结合创造出了新的辉煌,仿佛在宣告从前的蚕桑王国又回来了。《锦程东方》的第一集详实的讲解了传统蚕桑业与其他传统文化技艺日渐式微的情境,伴随着蚕桑业的变革的深入,现代蚕桑日臻兴旺,使得四千多年来,从未更迭的这一国度得以传承下去,而期间,蚕桑文化已经同瓷器一般,成为了华夏文明的代名词。

微信图片_20190508104512.png

在影片的结尾处,我很高兴史大妈最终收获了难得的丰收,我也从她养蚕的这一生,更加深刻体会了“春蚕到死丝方尽”的生命历程。从古至今,生生不息,这是一种难以磨灭的坚韧意志,它同蚕丝一样会继续延续。不禁联想到在参观我们学校丝绸博物馆之时,得以欣赏到当下美妙绝伦的丝织作品,在瞥见浙江近代丝绸文化的变迁,一时间囿于其中,流连忘返。蚕桑文化所蕴含的魅力,或许也与我们就生长在这片共同的水乡之中息息相关,因而这部记录着蚕桑行业文化的《锦程东方》,在呈现以浙江为代表的世界丝绸业的变化、发展和丝绸人的故事,向观众展现了中国丝绸产业的兴衰沉浮的同时,以其独特的创作手法、视角和立意,引起了后生们的共鸣。而后生们所继承的正是从未间断的这份坚韧。


杭州东方丝绸文化与品牌研究中心和浙江理工大学材料与纺织学院、丝绸学院组织开展了《锦程东方》师生征文活动,共征集到评论文章127篇,经专家组层层评选,共产生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优胜奖8名。所有获奖文章将陆续在世界丝绸网发布。其中,《水乡的柔与蚕丝的韧》一文在征文比赛中获得三等奖。

上一篇:爰求柔桑

下一篇:心有猛虎,细嗅蔷薇